畸形龍
畸形龍(Pelorosaurus)又名培羅龍,屬蜥臀目(Saurischia),是種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巨型植食性恐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chēng)( chinese)→ 畸形龍 其它中文名稱(chēng)( chinese[other])→ 培羅龍
拉丁文學(xué)名( name)→ pelorosaurus
發(fā)音( pronounced)→ pe-low-roh-sawr-us
含義( meaning)→ monstrous 巨大的,畸形的,怪異的,恐怖的,兇暴的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sauropodomorpha 蜥腳型亞目
類(lèi)( infraorder)→ sauropoda 蜥腳類(lèi)、eusauropoda 真蜥腳類(lèi)、neosauropoda 新蜥腳類(lèi)、macronaria?大鼻龍類(lèi)、camarasauromorpha 圓頂龍形類(lèi)、titanosauriformes 巨龍形類(lèi)
屬( genus)→?Pelorosaurus?畸形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P. conybearei
其它種( other species)→P. mackesoni
P. leedsii
P. humerocristatus
P. becklessi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P. praecursor=?P. humerocristatus
P. megalonyx=?P. humerocristatus
P. manseli=?"Ischyrosaurus" manseli
P. hulkei=?Ornithopsis hulkei
P. armatus=?P. conybearei
時(shí)代( period)→?白堊紀早期 valanginian to aptian
分布( found in)→?英國|?葡萄牙
食性( diet)→ 植食
簡(jiǎn)介
畸形龍(屬名:Pelorosaurus)意為“怪異的蜥蜴”,是種巨型草食性恐龍?;锡埵亲钤绨l(fā)現的蜥腳下目恐龍之一?;锡埖纳黹L(cháng)約24米。它們生存于早白堊紀,約1億3800萬(wàn)年前到1億1200萬(wàn)年前。它們的化石發(fā)現于英格蘭與葡萄牙?;粋€(gè)肱骨、脊椎、一個(gè)薦骨、骨盆、四肢碎片、以及皮膚痕跡;它們覆蓋著(zhù)六角形鱗片。
發(fā)展歷史
畸形龍是最早被鑒定為恐龍的蜥腳類(lèi),但并非最早被發(fā)現的蜥腳類(lèi)恐龍。在1841年,理查·歐文(Richard Owen)發(fā)現鯨龍,但將它們歸類(lèi)于大型海洋生物,類(lèi)似鱷魚(yú)。直到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將畸形龍鑒定為恐龍后,才發(fā)現鯨龍也屬于恐龍。
畸形龍與鯨龍有者復雜的分類(lèi)歷史。鯨龍的模式種是短體鯨龍(C. brevis),是由理查·歐文在1842年根據數個(gè)發(fā)現于早白堊紀的化石而建立,其中數個(gè)化石后來(lái)被發(fā)現屬于禽龍。在1849年,Melville將部份化石材料命名為康氏鯨龍(P. conybearei)。但其中部分應為禽龍的化石,而蜥腳類(lèi)的化石應被重新列為短體鯨龍。因此,康氏鯨龍是短體鯨龍的次客觀(guān)同物異名。
在1850年,吉迪恩·曼特爾在沒(méi)有發(fā)現康氏鯨龍的化石是個(gè)嵌合體的狀況下,認為康氏鯨龍與短體鯨龍之間有足夠的不同處,足以成立個(gè)別的屬。曼特爾最初打算將它們命名為Colossosaurus,但他發(fā)現colossus在古希臘文中意為“雕像”,而非“巨人”,因此改名為康氏畸形龍(Pelorosaurus conybeari)。在之后幾年,許多新發(fā)現標本被歸類(lèi)于畸形龍與鯨龍。
由于這一連串錯誤,畸形龍曾經(jīng)被視為鯨龍的次客觀(guān)同物異名。由于沒(méi)有新的標本被歸類(lèi)于短體鯨龍,由Phillips在1871年建立的牛津鯨龍(C. oxoniensis)反而成為鯨龍屬中最多化石的種。由于牛津鯨龍的化石出土于英國的另一個(gè)地層,時(shí)間為侏羅紀中到晚期,年代較短體鯨龍更早。在1970年代,古生物學(xué)家認定牛津鯨龍是種更原始的蜥腳類(lèi)恐龍,與短體鯨龍不同,足以成立新的屬。但這樣會(huì )造成矛盾處,畸形龍與鯨龍將成為同種生物,畸形龍成為無(wú)效名稱(chēng),鯨龍必須更改屬名。為了避免此種狀況,古生物學(xué)家保羅·厄普丘奇(Paul Upchurch)與約翰·馬?。↗ohn Martin)在2003年對國際動(dòng)物命名委員會(huì )提出要求,將鯨龍的模式種從短體鯨龍更改為牛津鯨龍,保留康氏畸形龍,停止使用短體鯨龍。
分類(lèi)與種
畸形龍屬于腕龍科。過(guò)去有許多的種被歸類(lèi)于畸形龍屬,但大部分的狀態(tài)為可疑?;锡埑蔀闅W洲蜥腳類(lèi)的“未分類(lèi)物種集中地”。最近幾年已有許多研究糾正這些混淆。
康氏畸形龍(P. conybearei):模式種,由Melville在1849年建立。某些科學(xué)家主張康氏畸形龍本身是個(gè)疑名。異名有:康氏鯨龍(C. conybearei)、康氏鳥(niǎo)面龍(Ornithopsis conybearei)、短體鯨龍(C. brevis)、短體畸形龍(P. brevis)、短體魯鈍龍(Morosaurus brevis)、武裝畸形龍(P. armatus)、Oplosaurus armatus、凡登側空龍(Pleurocoelus valdensis)、以及凡登星牙龍(Astrodon valdensis)。肱冠畸形龍(P. humerocristatus):疑名,異名有肱冠鯨龍(C. humerocristatus)與肱冠鳥(niǎo)面龍(O. humerocristatus)。麥氏畸形龍(P. mackesoni):疑名,現為麥氏恐梁龍(Dinodocus mackesoni)的異名。貝氏畸形龍(P. becklesii):與貝氏魯鈍龍(M. becklesii)同義。赫克氏畸形龍(P. hulkei):現為赫克氏鳥(niǎo)面龍(O. hulkei)。利氏畸形龍(P. leedsii):疑名。與利氏鳥(niǎo)面龍(O. leedsii)、利氏似鯨龍(C. leedsii)、利氏鯨龍(C. leedsii)同義。曼氏畸形龍(P. manseli):疑名。與曼氏鳥(niǎo)面龍(O. manseli)、莫里尼龍(Morinosaurus typus)是相同物種,現為曼氏公平龍(I. manseli)。巨爪畸形龍(P. megalonyx):疑名?,F為巨爪巨太龍(Gigantosaurus megalonyx)的異名。先驅畸形龍(P. praecursor):現為先驅新牙龍(Neosodon praecur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