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氏小羚羊
韋氏小羚羊(學(xué)名:Cephalophus weynsi):是偶蹄目、???、小羚羊屬的哺乳動(dòng)物。頭體長(cháng)94-100厘米,肩高55厘米,尾長(cháng)10-20厘米;成體重15.9-19.5千克。整體顏色為栗棕色或暗紅色,帶有橄欖色調;下體蒼白,腿部黑色。背中線(xiàn)的顏色往往比身體其他部分更暗;在一些個(gè)體中,會(huì )形成了一個(gè)模糊的背部條紋,缺乏明顯的邊界。臉頰通常是巧克力色,額頭上有紅黑相間的毛發(fā);額頭嵴發(fā)達,呈鮮紅色。兩性都有犄角,雄性的典型角長(cháng)在8.7-11.1厘米之間;雌性角長(cháng)3.3-5.5厘米。
棲息于非洲中部的低地和山地雨林,海拔在400-3000米之間。主要在白天活動(dòng),比其他小羚羊更具社會(huì )性,通常生活在2-5個(gè)的小家庭族群中。食物主要以水果為主,還有樹(shù)葉、花和真菌。分布于布隆迪、中非共和國、剛果(金)、肯尼亞、盧旺達、南蘇丹、坦桑尼亞和烏干達。
形態(tài)特征
韋氏小羚羊頭體長(cháng)94-100厘米,肩高55厘米,尾長(cháng)10-20厘米;成體重15.9-19.5千克。整體顏色為栗棕色或暗紅色,帶有橄欖色調;該物種東部范圍的個(gè)體(盧旺達亞種和烏干達亞種)的顏色往往比分布于中非的指名亞種顏色要深。東部種群的體型也往往較小。在所有的亞種群中,下體都是蒼白的,腿部黑色。背中線(xiàn)的顏色往往比身體其他部分更暗;在一些個(gè)體中,這形成了一個(gè)模糊的背部條紋,缺乏明顯的邊界。臉頰通常是巧克力色,額頭上有紅黑相間的毛發(fā);額頭嵴發(fā)達,呈鮮紅色。兩性都有犄角,雌性的角短得多,是雄性的1/3到1/2,它們的角基部明顯腫脹。雄性的典型角長(cháng)在8.7-11.1厘米之間;雌性角長(cháng)3.3-5.5厘米。?
近種區別
韋氏小羚羊可以與同區域分布的騮毛小羚羊和白腹小羚羊區分開(kāi)來(lái),因為它們沒(méi)有明顯的背部條紋。
黑額小羚羊和哈氏小羚羊紅褐色,背部沒(méi)有變黑。兩者的臉上都有獨特的黑色火焰。
棲息環(huán)境
棲息于非洲中部的低地和山地雨林,海拔在400-3000米之間。在剛果(金),韋氏小羚羊更喜歡大塊的封閉森林,包括初級和較老的次級森林,但避開(kāi)新的空地和沼澤森林,以及單一優(yōu)勢的“大瓣蘇木”(?Gilbertiodendron draweri)林區。在艾伯丁山谷(Albertine Rift)和東非的高地,它們出現在海拔3000米的亞山地和山地森林中。?
生活習性
該物種主要是白天活動(dòng)的動(dòng)物,而且似乎比其他小羚羊更具社會(huì )性,通常生活在2-5個(gè)的小家庭族群中。它們是其分布范圍內最常見(jiàn)的中型小羚羊,在成熟的混交林中尤其常見(jiàn),種群密度平均為每平方公里11.2只動(dòng)物,在最佳生境中高達每平方公里15.6只。相比之下,以大瓣蘇木(Gilbertiodendron dewevrei)為主的森林斑塊的種群密度非常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06只動(dòng)物。?
韋氏小羚羊是一種對食物有選擇性的動(dòng)物,食物主要以水果為主(成熟、未成熟、種子),還有樹(shù)葉、花和真菌。在南蘇丹,它們也在人工林環(huán)境中以針葉樹(shù)幼苗為食。
分布范圍
分布于剛果(金),剛果河以東,但烏班圭河以北延伸至阿爾伯丁裂谷,以南延伸至馬尼埃馬、基伍和加丹加省北部的雨林邊界;東部的分布更為分散,包括烏干達西部、盧旺達西部和布隆迪、坦桑尼亞西部(馬哈利山脈和貢貝)、埃爾貢山、卡卡梅加森林和毛伊懸崖(肯尼亞西部)以及南蘇丹(伊瑪通和東戈托納山脈)的低地、亞山地和山地森林。也生活在中非共和國東南部的欣科河生態(tài)系統(Chinko ecosystem)中。
繁殖方式
韋氏小羚羊的繁殖習性或發(fā)育情況知之很少,盡管其基本生物學(xué)可能與其他紅小羚羊相似。幼羚的皮毛上有斑點(diǎn),個(gè)別有帶紋模式。
附:紅小羚羊的繁殖方式:紅小羚羊是一種非季節性繁殖動(dòng)物,全年都可以生產(chǎn)。妊娠期是216天。每胎1仔。幼羚出生時(shí)大約一千克,顏色非常深——幾乎是黑色。 至少在最初的兩周內,新生兒隱藏在茂密的灌木叢中,并由它們的母親定期養育并進(jìn)行護理。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chēng) | 學(xué)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韋氏小羚羊烏干達亞種 | Cephalophus weynsi johnstoni | Thomas, 1901 |
2 | 韋氏小羚羊盧旺達亞種 | Cephalophus weynsi lestradei | Groves and Grubb, 1974 |
3 | 韋氏小羚羊指名亞種 | Cephalophus weynsi weynsi | Thomas, 1901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wú)危(LC)。
種群現狀
1999年估計韋氏小羚羊的總量為188,000只,根據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只,在分布區很常見(jiàn),其他地方為每平方公里0.2只。在伊圖里森林中,韋氏小羚羊是僅次于藍麂羚的第二大常見(jiàn)小羚羊,未狩獵種群的密度平均為平方公里15只(2000年)。然而,由于狩獵壓力的增加,該物種的數量可能會(huì )下降。一些東非地區的種群面臨更高的風(fēng)險,特別是在該山脈東部邊緣的孤立的森林。棲息地面積、范圍或質(zhì)量持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