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K
1466
海蝕柱
形成發(fā)育
聳立在海蝕崖前的柱狀巖石。
海蝕柱一般是基巖海岸尤其是海岸岬角遭受海浪沖擊掏蝕,完全與基岸分離,殘留在水下海蝕臺地上的石柱。海蝕柱的形態(tài)直立而陡峭(見(jiàn)圖)。當岬角兩側裂隙都受到海浪的強烈沖蝕,首先形成海穹(海蝕橋),然后海浪繼續沖蝕,海穹的規模越來(lái)越大,最后導致海穹頂部崩塌,形成一些奇特的、棱狀的或塔狀的海蝕柱。因此某些地方的同一海岬方向上,會(huì )出現兩個(gè)以上的海蝕柱,一般高出海面數米或數十米。此外,巖石結構和構造的差異,使得較堅硬部分孤懸水面,也會(huì )形成海蝕柱。
分布特征
中國遼寧省大連及河北省山海關(guān)、北戴河、山東省煙臺一帶基巖海岸的海蝕平臺上常有海蝕柱分布,或形如“蘑菇”,或狀似“老人”,千奇百怪、形態(tài)各異,構成優(yōu)美的海濱游覽勝景,如大連“將軍石”,山海關(guān)“美女墳”,青島“石老人”等。
意義
作為海蝕殘留地貌的一種,海蝕柱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當地氣候變化和構造運動(dòng)。海蝕柱與水下海蝕臺地一起,往往成為海岸帶的天然屏障。在一定時(shí)期內起到消浪護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