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
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希臘語(yǔ):Ολυμπιακο? Αγ?νε?;法語(yǔ):Jeux olympiques;英語(yǔ):Olympic Games;中文簡(jiǎn)稱(chēng)"奧運會(huì )"),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huì )主辦的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dòng)會(huì ),每四年一屆,會(huì )期不超過(guò)16日,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體育盛會(huì )。
奧運會(huì )分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冬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世界冬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夏季聾人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冬季聾人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十個(gè)項目組成。奧運會(huì )中,各個(gè)國家用運動(dòng)交流各國文化,以及切磋體育技能,其目的是為了鼓勵人們不斷進(jìn)行體育運動(dòng)。
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發(fā)源于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因舉辦地在奧林匹亞而得名。古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停辦了1500年之后,法國人顧拜旦于19世紀末提出舉辦現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的倡議。1894年成立奧委會(huì ),1896年舉辦了首屆奧運會(huì ),1924年舉辦了首屆冬奧會(huì ),1960年舉辦了首屆殘奧會(huì ),1976年舉辦首屆冬季殘奧會(huì ),2010年舉辦了首屆青奧會(huì ),2012年舉辦了首屆冬青奧會(huì )。
2020年3月30日,國際奧委會(huì )、東京奧組委、日本政府聯(lián)合宣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被迫推遲的2020東京奧運會(huì )將于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舉行。
運動(dòng)會(huì )簡(jiǎn)介
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是在奧林匹克主義指導下,以體育運動(dòng)和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慶典--奧運會(huì )為主要活動(dòng)內容,促進(jìn)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huì )道德全面發(fā)展,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社會(huì )運動(dòng)。奧林匹克運動(dòng)包括以?shī)W林匹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以國際奧委會(huì )、國際單項體育聯(lián)合會(huì )和各國奧委會(huì )為骨干的組織體系和以?shī)W運會(huì )為周期的活動(dòng)體系。
1894年06月23日,當被尊稱(chēng)為"奧林匹克之父"的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與12個(gè)國家的79名代表決定成立國際奧委會(huì )、開(kāi)創(chuàng )奧林匹克運動(dòng)時(shí),這一壯舉曾一度成為人們諷刺的對象。而在百年之后的今天,奧運會(huì )已成為普天同慶的節日,奧林匹克運動(dòng)也吸引了202個(gè)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參與。
1998年,著(zhù)名的《生活》雜志刊載了歷史學(xué)家精選的過(guò)去千年中最重要的1000個(gè)事件和人物,1896年顧拜旦恢復奧運會(huì )的壯舉也躋身其中,被譽(yù)為千年盛事之一。
奧林匹克運動(dòng)是人類(lèi)社會(huì )的一個(gè)罕見(jiàn)的杰作,它將體育運動(dòng)的多種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體育的范疇,在當代世界的政治、經(jīng)濟、哲學(xué)、文化、藝術(shù)和新聞媒介等諸多方面產(chǎn)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影響。奧林匹克運動(dòng)不僅構成了現代社會(huì )所特有的體育文化景觀(guān),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悅人們的身心,更以其強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奮進(jìn),生生不已。
奧林匹克運動(dòng)是時(shí)代的產(chǎn)物,工業(yè)革命大大擴展了世界各民族之間在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各國交往日益密切,迫切需要以各種溝通手段來(lái)加強國際間的相互了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正是為適應這種社會(huì )需要而出現的,是人類(lèi)社會(huì )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chǎn)物。
青奧會(huì )是一個(gè)為青年人舉辦的國際賽事,是青年人全球范圍內最高水平的綜合體育賽事,參賽選手年齡限制定為14至18周歲,比賽項目大部分與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相同,少部分不相同。青奧會(huì )每四年一屆,夏季青奧會(huì )最長(cháng)12天。
奧運會(huì )與足球世界杯、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并稱(chēng)為世界三大體育賽事。
?
宣言
1892年11月25日,顧拜旦男爵在巴黎索邦大學(xué)舉行的慶祝法國田徑運動(dòng)聯(lián)盟成立5周年大會(huì )上發(fā)表了一篇精彩演講。他號召人們"堅持不懈地追求、實(shí)現一個(gè)以現代生活條件為基礎的偉大而有益的事業(yè)。"這個(gè)內容極其豐富、熱情四溢的歷史性演講,后來(lái)被人們稱(chēng)為《奧林匹克宣言》。1914年,歐戰爆發(fā)。這份演講稿在戰亂環(huán)境中未能公開(kāi)刊登,顧拜旦只能悄悄地把它藏匿起來(lái)。1937年,顧拜旦因心臟病急性發(fā)作去世,那份曾經(jīng)令人振奮和激動(dòng)的宣言,隨著(zhù)演講稿的不知去向,也似乎漸漸被遺忘。但熱衷研究體育歷史的法國外交分析專(zhuān)家弗朗索瓦·達馬侯爵始終堅信手稿原件尚在人間,他通過(guò)當年報紙留下的點(diǎn)點(diǎn)滴滴間接信息,憑著(zhù)蛛絲馬跡走遍歐洲、北美、非洲。最終,達馬侯爵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瑞士一家銀行的保險箱中發(fā)現了它。由此,達馬侯爵成為了顧拜旦《奧林匹克宣言》傳播的唯一權利人。
1994年,在紀念奧運百年活動(dòng)期間,國際奧委會(huì )以英文、法文在內部出版了僅1000本《奧林匹克宣言》小冊子,以此公布這份珍貴手稿的存在。2008年01月02日,為紀念顧拜旦誕辰145周年,中、法、英3種文字的《奧林匹克宣言》全球首發(fā)慶典在北京舉行。在《奧林匹克宣言》手稿遺失百年后,在中國進(jìn)入奧運年時(shí),經(jīng)國際奧委會(huì )羅格主席和版權所有人法國達馬侯爵同意,文明雜志社全球首次出版發(fā)行了中法英三種文字的《奧林匹克宣言》。
?
標志
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有一系列獨特而鮮明的象征性標志,如奧林匹克標志、格言、奧運會(huì )會(huì )旗、會(huì )歌、會(huì )徽、獎牌、吉祥物等,這些標志有著(zhù)豐富的文化含義,形象地體現了奧林匹克理想的價(jià)值取向和文化內涵。
奧林匹克五環(huán)標志,它由5個(gè)奧林匹克環(huán)套接組成,有藍、黑、紅、黃、綠5種顏色。五環(huán)的含義是象征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的運動(dòng)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上相見(jiàn)。
《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奧林匹克標志、奧林匹克會(huì )旗、奧林匹克格言和奧林匹克會(huì )歌的產(chǎn)權屬于國際奧委會(huì )專(zhuān)有。國際奧委會(huì )可采取一切適當措施使奧林匹克標志、旗、格言和會(huì )歌在各國和國際上獲得法律保護。
奧林匹克會(huì )旗于1913年由顧拜旦親自設計,長(cháng)3米,寬2米。1914年為慶?,F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恢復20周年,在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代表大會(huì )上首次升起。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huì )正式采用。奧林匹克會(huì )旗上面是藍黑紅三環(huán),下面是黃綠兩環(huán)。
該圣歌在1896年第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開(kāi)幕式上首次演唱,但當時(shí)并未確定其為奧運會(huì )會(huì )歌。20世紀50年代后有人建議重新創(chuàng )作新曲,作為永久性的會(huì )歌,但幾經(jīng)嘗試都不能令人滿(mǎn)意。國際奧委會(huì )在1958年于東京舉行的第55次奧運匹克全會(huì )上最后確定還是用《奧林匹克圣歌》(《撒馬拉斯頌歌》)作為奧林匹克會(huì )歌。其樂(lè )譜存放于國際奧委會(huì )總部。從此以后,在每屆奧運會(huì )的開(kāi)、閉幕式上都能聽(tīng)到這首悠揚的古希臘樂(lè )曲。
奧林匹克格言(Olympic Motto)亦稱(chēng)奧林匹克口號。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有一句著(zhù)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強(Citius, Altius, Fortius)"。這一格言是顧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爾修道院院長(cháng)迪東(Henri Didon)在他的學(xué)生舉行的一次戶(hù)外運動(dòng)會(huì )上,鼓勵學(xué)生們時(shí)說(shuō)過(guò)的一句話(huà),他說(shuō):"在這里,你們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
顧拜旦借用過(guò)來(lái)將這句話(huà)用于奧林匹克運動(dòng)。他曾經(jīng)對此作出自己的理解,這或許是對奧林匹克精神最好的闡釋: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 just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The essen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to have fought well."
("奧運會(huì )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奮斗;但最本質(zhì)的事情并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拼搏。")
1920年,國際奧委會(huì )將其正式確認"更快、更高、更強(英文:Swifter,Higher,Stronger)"為奧林匹克格言,并 在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huì )上首次使用。此后,奧林匹克格言的拉丁文"Citius, Altius, Fortius"出現在國際奧委會(huì )的各種出版物上。奧林匹克格言充分表達了奧林匹克運動(dòng)所倡導的不斷進(jìn)取、永不滿(mǎn)足的奮斗精神。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個(gè)字,但其含義卻非常豐富,它不僅表示在競技運動(dòng)中要不畏強手、敢于斗爭、敢于勝利,而且鼓勵人們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氣蓬勃、永遠進(jìn)取、超越自我,將自己的潛能發(fā)揮到極限。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奧林匹克精神對奧林匹克運動(dòng)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首先,奧林匹克精神強調對文化差異的容忍和理解。其次,奧林匹克精神強調競技運動(dòng)的公平與公正。人人平等,實(shí)現更高、更快、更強的理想。正如已故美國著(zhù)名黑人田徑運動(dòng)員杰西·歐文斯所說(shuō)"在體育運動(dòng)中,人們學(xué)到的不僅僅是比賽,還有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guò)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lèi)"。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運動(dòng)的宗旨是:"通過(guò)沒(méi)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相互理解的體育活動(dòng)來(lái)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gè)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
2021年7月20日國際奧委會(huì )第138次全會(huì )表決通過(guò),同意在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之后再加入“更團結”。四個(gè)詞在一起的呈現形式是“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
奧林匹克日
1948年01月,國際奧委會(huì )在第42次全會(huì )上將每年的06月23日定為奧林匹克日,舉行慶?;顒?dòng),紀念國際奧委會(huì )的誕生,宣傳奧林匹克理想和推動(dòng)普及運動(dòng)。自1987年起,國際奧委會(huì )發(fā)起了"奧林匹克日長(cháng)跑"。
獎牌
1896年,在雅典舉行的第1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上,冠軍獲得的是一枚銀質(zhì)獎?wù)潞鸵粋€(gè)橄欖枝做的花冠,亞軍獲得的是一枚銅質(zhì)獎?wù)潞鸵豁敼鸸?。此獎?wù)率怯煞▏囆g(shù)家儒勒·夏普朗精心設計的。
第2屆奧運會(huì )在巴黎舉行,競賽規程規定要頒發(fā)"特別富有藝術(shù)意義"的獎品,結果取消了獎?wù)?,而給每個(gè)奧運會(huì )參加者發(fā)了1枚長(cháng)方形的紀念章,圖案是勇士手執橄欖枝。
隨后幾屆奧運會(huì ),各自的獎?wù)聢D案設計各具風(fēng)格,沒(méi)有形成固定的樣式。直到1928年,奧運會(huì )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舉行,獎?wù)掠梢獯罄鹆_倫薩藝術(shù)家朱塞佩·卡西奧里教授設計,圖案是象征友愛(ài)、和睦、團結的手抱橄欖枝的女塑像。這枚獎?wù)虏粌H授予運動(dòng)員,也授予與奧運會(huì )同時(shí)舉行的藝術(shù)競賽的優(yōu)勝者。自此,以后各屆奧運會(huì )獎?wù)抡娴膱D案保持不變,只就舉辦地名與屆數作相應的變更。
自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huì )以來(lái),獎牌正面的設計首次修改,以反映希臘特色。從此以后,所有奧林匹克獎牌都將反映希臘特色,因為它是奧運會(huì )的起源和復興之地。從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huì )到2000年悉尼奧運會(huì ),頒給運動(dòng)員的獎牌上刻的都是勝利女神奈基的坐像。而從2004年雅典奧運會(huì )開(kāi)始,獎牌上的奈基站了起來(lái),而且插上翅膀,飛向體育場(chǎng),把勝利帶給最優(yōu)秀的運動(dòng)員。組委會(huì )選擇的獎牌圖案是潘那辛納科體育場(chǎng),那里是1896年現代奧運會(huì )的發(fā)祥地。獎牌背面圖案共有3個(gè)成分:在奧林匹亞點(diǎn)燃并在2004年火炬傳遞中穿越五大洲、熊熊燃燒著(zhù)的圣火;古希臘詩(shī)人品達公元前460年創(chuàng )作的奧林匹亞頌的頭幾行詩(shī);2004年雅典奧運會(huì )會(huì )徽。
獎牌的設計者是埃萊娜·沃特斯。
圣火
奧運圣火首次出現是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huì )。當時(shí)是顧拜旦提出了這一想法,但僅限于在體育場(chǎng)附近的一個(gè)噴泉盛水盤(pán)上點(diǎn)燃圣火。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點(diǎn)燃圣火的儀式,起源于古希臘人類(lèi)自上天盜取火種的神話(huà),在奧林匹亞宙斯(Zeus)神像前,按宗教的儀式在祭壇上點(diǎn)燃火種,然后持火炬跑遍各城邦,傳達奧運會(huì )即將開(kāi)始的訊息,各城邦必須休戰,忘掉仇恨與戰爭,積極準備參加奧運會(huì )的競技比賽,因此火炬象征著(zhù)和平、光明、團結與友誼等意義。
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huì )為了紀念大戰結束,燃點(diǎn)了象征和平的火焰;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huì )期間在一座高塔上燃燒著(zhù)火焰,而且火種由奧林匹克以聚光鏡取得。1934年,國際奧委會(huì )確認燃點(diǎn)圣火儀式并于1936年07月20日在奧林匹亞舉行了取火儀式(1936年柏林奧運會(huì ))。
吉祥物
在奧運史上,吉祥物第一次出現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huì )上。此后吉祥物就成為構成一屆奧運會(huì )形象特征的主要成分。國際奧委會(huì )和歷屆奧運會(huì )組委會(huì )對吉祥物的設計要求都很高,每一屆奧運會(huì )吉祥物的揭曉都吸引了世界的關(guān)注,成為當屆奧運會(huì )的亮點(diǎn)。
在吉祥物的藝術(shù)形式上,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huì )以前,奧運會(huì )吉祥物大多以舉辦國有特色的動(dòng)物形象為創(chuàng )作原型,一般是一個(gè)物種。1992年后,奧運會(huì )的吉祥物出現了人物,或者是完全虛擬的形體,數量也有變化。1998年長(cháng)野冬奧會(huì )吉祥物有4種,2000年悉尼奧運會(huì )吉祥物有3種,2004年雅典奧運會(huì )吉祥物有兩種,而2008年北京奧運會(huì )吉祥物更多達5種。不管是什么樣的形式,其基本的創(chuàng )作核心是有利于表達當屆奧運會(huì )的主題,有利于表現主辦城市獨特的地域特征、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同時(shí)有利于市場(chǎng)開(kāi)發(fā)和保護。
現代奧運會(huì )產(chǎn)生了造型多樣的吉祥物。每個(gè)吉祥物都是獨一無(wú)二的,它們都有富有活力的性格,體現了友誼和公平競賽的奧林匹克理想。吉祥物首次在奧運會(huì )上發(fā)揮顯著(zhù)作用是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huì )上。在近些年的奧運會(huì )中,吉祥物的作用得到了加強。吉祥物將奧運會(huì )價(jià)值擬人化了,為其賦予實(shí)際的形體并使之廣為兒童所接受,這是當今奧運會(huì )識別項目中其他形象所無(wú)法比擬的。
宣誓誓詞
奧運會(huì )誓詞于1913年由國際奧委會(huì )通過(guò),1920年正式實(shí)施(1916年奧運會(huì )因一戰停辦)。
運動(dòng)員:"我以全體運動(dòng)員的名義,保證為了體育的光榮和我們運動(dòng)隊的榮譽(yù),以真正的體育道德精神參加本屆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承諾不使用興奮劑,尊重并遵守指導運動(dòng)會(huì )的各項規則"。
裁判員:"我以全體裁判員和官員的名義,保證以真正的體育道德精神,完全公開(kāi)地執行本屆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的職務(wù),尊重并遵守指導運動(dòng)會(huì )的各項規則"。
?
儀式
開(kāi)幕式
1、奧運會(huì )組委會(huì )主席宣布開(kāi)幕式開(kāi)始,國際奧委會(huì )主席和奧運會(huì )組委會(huì )主席在運動(dòng)場(chǎng)入口迎接東道國國家元首,并引導他到專(zhuān)席就座;
2、演奏或演唱主辦國國歌;
3、開(kāi)幕式文藝表演,東道主引以為傲的歷史文化、生活風(fēng)貌都會(huì )充分展示。如北京奧運會(huì )對四大發(fā)明、絲綢之路、武術(shù)的展示,倫敦奧運會(huì )對工業(yè)革命、英國民主運動(dòng)和流行音樂(lè )的展示。一般開(kāi)幕式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型體育文藝表演的效果;
4、各代表團按主辦國語(yǔ)言的字母順序列隊入場(chǎng)(但希臘和東道國代表團例外,按慣例希臘代表團最先入場(chǎng),已經(jīng)獲得未來(lái)奧運會(huì )舉辦權的國家或地區代表團排在當屆東道主前出場(chǎng) ,東道國最后出場(chǎng);2008年北京奧運會(huì )則是按照簡(jiǎn)體漢字筆畫(huà)順序排列入場(chǎng)、2014年南京青奧會(huì )則是按照法語(yǔ)字母順序排列入場(chǎng));
5、奧運會(huì )組委會(huì )主席講話(huà);
6、國際奧委會(huì )主席講話(huà);
7、東道國國家元首宣布奧運會(huì )開(kāi)幕;
8、升奧林匹克會(huì )旗,奏《奧林匹克圣歌》;
9、各代表團旗手繞主席臺形成半圓形,主辦國的一名運動(dòng)員登上講臺,他左手執奧林匹克旗的一角,舉右手宣誓;
10、主辦國的一名裁判員登上講臺,以同樣的方式宣誓;
11、奧林匹克火炬接力跑進(jìn)入運動(dòng)場(chǎng),最后一名接力運動(dòng)員沿跑道繞場(chǎng)一周后點(diǎn)燃奧林匹克圣火,放飛白鴿。
閉幕式
1、奧運會(huì )閉幕式首先是國際奧委會(huì )主席和東道國國家元首的歡迎儀式;
2、升東道國國旗,一般在中央旗桿左起第三桿,第二桿為奧林匹克會(huì )旗;
3、文藝表演;
4、各代表團的旗手按開(kāi)幕式的順序1列縱隊進(jìn)場(chǎng),在他們后面是不分國籍的運動(dòng)員隊伍,旗手在講臺后形成半圓形;
5、男子馬拉松金銀銅牌頒獎,由國際奧委會(huì )主席擔任頒獎嘉賓。該儀式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huì )首創(chuàng ),寓意男子馬拉松作為人類(lèi)堅強意志和毅力象征,在所有奧運會(huì )項目中賦予最崇高的榮譽(yù)和地位;
6、奧運會(huì )志愿者致謝儀式,有運動(dòng)員代表向志愿者獻花,表達對他們?yōu)閵W運會(huì )做出貢獻的表彰和致敬,此儀式為北京奧運會(huì )閉幕式首創(chuàng );
7、升希臘國旗,奏希臘國歌,一般在中央旗桿左起第一桿;
8、奧運會(huì )組委會(huì )主席致辭;
9、國際奧委會(huì )主席致閉幕辭,按照慣例,他會(huì )以一句話(huà)對本屆奧運會(huì )做出評價(jià),并宣布奧運會(huì )閉幕,邀請全球青年參加下一屆奧運會(huì )。奧林匹克會(huì )旗徐徐降下,奧林匹克會(huì )歌奏響;
10、奧運會(huì )旗交接。下屆奧運會(huì )主辦國的國旗從右側旗桿升起。主辦城市市長(cháng)登上講臺,并把會(huì )旗交給國際奧委會(huì )主席,國際奧委會(huì )主席把旗交給下屆奧運會(huì )主辦城市的市長(cháng);
11、下屆奧運會(huì )東道主8分鐘文藝表演,該儀式由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huì )首創(chuàng );
12、奧林匹克圣火熄滅;
13、運動(dòng)員狂歡。
頒獎儀式
在奧運會(huì )期間,獎?wù)聭蓢H奧委會(huì )主席(或由他選定的委員)在有關(guān)的國際單項體育聯(lián)合會(huì )主席(或其代表)陪同下頒發(fā)。通常情況下,在每項比賽結束后,立即在舉行比賽的場(chǎng)地以下述方式頒獎:獲得前三名的運動(dòng)員身著(zhù)正式服裝或運動(dòng)服登上領(lǐng)獎臺,面向官員席。冠軍所站的位置稍高,然后宣布他們的名字。冠軍代表團的旗幟應從中央旗桿升起,第二名和第三名代表團的旗幟分別從緊靠中央旗桿右和左側的旗桿升起。奏冠軍代表團的國歌時(shí),所有獎?wù)芦@得者都應面向旗幟。
奧林匹亞德
奧林匹亞德是對每4年舉行一次奧林匹克競技會(huì )這一周期的稱(chēng)謂。人們也常把奧運會(huì )稱(chēng)為奧林匹亞德。古代奧運會(huì )的舉辦年都是閏年,現代奧運會(huì )亦沿襲舊制。1894年成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huì )時(shí)即決定舉行現代奧運會(huì ),但第一屆奧運會(huì )直到 1896年才召開(kāi),就是因為這一年是閏年?,F代奧運會(huì )始終遵循奧林匹亞德的原則,即使因戰爭無(wú)法按期舉辦奧運會(huì ),每逢閏年仍算一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0年和1944年即沿襲此例。戰爭結束后延至1948年才舉行第14屆,也是因為這一年是閏年。這一周期的稱(chēng)謂不適用于冬季奧運會(huì ),冬季奧運會(huì )是按實(shí)際舉辦次數來(lái)計算的。
?
會(huì )徽
詳情請參見(jiàn)《奧林匹克標志》詞條
申辦流程
1.由申辦城市向國際奧委會(huì )提出書(shū)面申請。國際奧委會(huì )在奧運會(huì )舉行的前8年即開(kāi)始招標,并規定明確的截止日期。意欲舉辦奧運會(huì )的城市須在此日期前以正式的書(shū)面形式向國際奧委會(huì )提出申請。申請報告必須經(jīng)本國奧委會(huì )的批準,并由該國政府簽署表示支持。如果同一國家有兩個(gè)以上的城市擬申辦,由該國奧委會(huì )從中確定一個(gè)。
2.國際奧委會(huì )執委會(huì ),對提出申辦的城市進(jìn)行初步篩選。
3.國際奧委會(huì )評估委員會(huì )對申辦城市進(jìn)行實(shí)地考察。國際奧委會(huì )和負責奧運會(huì )項目的國際單項體育聯(lián)合會(huì )發(fā)出對申辦城市各種條件進(jìn)行調查的有關(guān)表格和問(wèn)卷,這些問(wèn)題非常具體而詳盡, 涉及到舉辦奧運會(huì )的各個(gè)方面。評估委員會(huì )會(huì )親自赴各申辦城市進(jìn)行實(shí)地考察,并將考察的結果以書(shū)面報告形式呈交國際奧委會(huì ),發(fā)放給每一位委員,作為委員在最后的全會(huì )表決時(shí)的參考依據之一。
4.國際奧委會(huì )全會(huì )投票,確定舉辦城市。
5.國際奧委會(huì )與舉辦城市簽約。
備注
1、奧運會(huì )創(chuàng )立之初除擊劍外,其他項目均不允許職業(yè)選手參賽,20世紀80年代解禁,僅剩拳擊不允許職業(yè)選手參賽,因國際奧委會(huì )認為對抗性過(guò)高的職業(yè)拳擊有違奧林匹克精神。
2、奧運會(huì )男子足球項目的參賽選手除最多3名超齡球員外,其他球員不得超過(guò)23歲。也因此有了"國奧隊"一說(shuō)。此規定是國際奧委會(huì )與國際足聯(lián)商議后的妥協(xié)結果,因為國際足聯(lián)擔心不加限制的奧運會(huì )男足賽事會(huì )損害男足世界杯的商業(yè)利益。
歷史獎牌榜
?
夏季奧運會(huì )獎牌榜
排行 |
國家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總數 |
---|---|---|---|---|---|
1 |
美國 |
1022 |
794 |
704 |
2520 |
2 |
俄羅斯 |
591 |
500 |
490 |
1581 |
3 |
德國 |
428 |
442 |
476 |
1346 |
4 |
英國 |
263 |
295 |
289 |
847 |
5 |
中國 |
227 |
162 |
155 |
544 |
6 |
法國 |
212 |
241 |
260 |
713 |
7 |
意大利 |
206 |
178 |
193 |
577 |
8 |
匈牙利 |
175 |
147 |
169 |
491 |
9 |
瑞典 |
147 |
170 |
179 |
494 |
10 |
澳大利亞 |
147 |
163 |
187 |
497 |
?
個(gè)人獎牌榜
排行 |
運動(dòng)員 |
國籍 |
性別 |
項目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總數 |
---|---|---|---|---|---|---|---|---|
1 |
菲爾普斯 |
美國 |
男 |
游泳 |
23 |
3 |
2 |
28 |
2 |
拉提尼娜 |
蘇聯(lián) |
女 |
體操 |
9 |
5 |
4 |
18 |
3 |
魯米 |
芬蘭 |
男 |
田徑 |
9 |
3 |
0 |
12 |
4 |
施皮茨 |
美國 |
男 |
游泳 |
9 |
1 |
1 |
11 |
5 |
劉易斯 |
美國 |
男 |
田徑 |
9 |
1 |
0 |
10 |
6 |
費舍爾 |
德國 |
女 |
皮劃艇 |
8 |
4 |
0 |
12 |
7 |
湯普森 |
美國 |
女 |
游泳 |
8 |
3 |
1 |
12 |
8 |
加藤澤男 |
日本 |
男 |
體操 |
8 |
3 |
1 |
12 |
9 |
比昂迪 |
美國 |
男 |
游泳 |
8 |
2 |
1 |
11 |
10 |
博爾特 |
牙買(mǎi)加 |
男 |
田徑 |
8 |
0 |
0 |
8 |
?
夏季、冬季奧運會(huì )獎牌總數榜
排行 |
國家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總數 |
---|---|---|---|---|---|
1 |
美國 |
1181 |
896 |
788 |
2802 |
2 |
俄羅斯 |
727 |
603 |
591 |
1921 |
3 |
德國 |
564 |
577 |
582 |
1723 |
4 |
英國 |
273 |
299 |
301 |
873 |
5 |
法國 |
243 |
272 |
307 |
822 |
6 |
意大利 |
243 |
212 |
236 |
691 |
7 |
中國 |
239 |
184 |
174 |
597 |
8 |
瑞典 |
195 |
210 |
233 |
638 |
9 |
匈牙利 |
175 |
149 |
173 |
497 |
10 |
挪威 |
174 |
160 |
147 |
481 |
奧運會(huì )時(shí)間表
夏季奧運會(huì )
詳情請參見(jiàn)《夏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詞條
屆數 |
賽事名稱(chēng) |
舉辦國家 |
主辦城市 |
舉辦時(shí)間 |
---|---|---|---|---|
第01屆 |
1896年雅典奧運會(huì ) |
希臘 |
雅典 |
1896年04月06日-1896年04月15日 |
第02屆 |
1900年巴黎奧運會(huì ) |
法國 |
巴黎 |
1900年05月20日-1900年10月28日 |
第03屆 |
1904年圣路易斯奧運會(huì ) |
美國 |
圣路易斯 |
1904年07月01日-1904年11月23日 |
第04屆 |
1908年倫敦奧運會(huì ) |
英國 |
倫敦 |
1908年04月27日-1908年10月31日 |
第05屆 |
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huì ) |
瑞典 |
斯德哥爾摩 |
1912年05月05日-1912年07月22日 |
第06屆 |
1916年柏林奧運會(huì ) |
德國 |
柏林 |
1916年(由于一戰原因停辦) |
第07屆 |
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huì ) |
比利時(shí) |
安特衛普 |
1920年04月20日-1920年09月12日 |
第08屆 |
1924年巴黎奧運會(huì ) |
法國 |
巴黎 |
1924年05月04日-1924年07月27日 |
第09屆 |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huì ) |
荷蘭 |
阿姆斯特丹 |
1928年05月17日-1928年08月12日 |
第10屆 |
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huì ) |
美國 |
洛杉磯 |
1932年07月30日-1932年08月14日 |
第11屆 |
1936年柏林奧運會(huì ) |
納粹德國 |
柏林 |
1936年08月01日-1936年08月16日 |
第12屆 |
1940年?yáng)|京奧運會(huì ) |
日本 |
東京 |
1940年(由于二戰原因停辦) |
第13屆 |
1944年倫敦奧運會(huì ) |
英國 |
倫敦 |
1944年(由于二戰原因停辦) |
第14屆 |
1948年倫敦奧運會(huì ) |
英國 |
倫敦 |
1948年07月29日-1948年08月14日 |
第15屆 |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huì ) |
芬蘭 |
赫爾辛基 |
1952年07月19日-1952年08月03日 |
第16屆 |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huì ) |
澳大利亞 |
墨爾本 |
1956年11月22日-1956年12月08日 |
第17屆 |
1960年羅馬奧運會(huì ) |
意大利 |
羅馬 |
1960年08月25日-1960年09月11日 |
第18屆 |
1964年?yáng)|京奧運會(huì ) |
日本 |
東京 |
1964年10月10日-1964年10月24日 |
第19屆 |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huì ) |
墨西哥 |
墨西哥城 |
1968年10月12日-1968年10月27日 |
第20屆 |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huì ) |
聯(lián)邦德國 |
慕尼黑 |
1972年08月26日-1972年09月11日 |
第21屆 |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huì ) |
加拿大 |
蒙特利爾 |
1976年07月17日-1976年08月01日 |
第22屆 |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huì ) |
蘇聯(lián) |
莫斯科 |
1980年07月19日-1980年08月03日 |
第23屆 |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huì ) |
美國 |
洛杉磯 |
1984年07月28日-1984年08月12日 |
第24屆 |
1988年漢城奧運會(huì ) |
韓國 |
漢城 |
1988年09月17日-1988年10月02日 |
第25屆 |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huì ) |
西班牙 |
巴塞羅那 |
1992年07月25日-1992年08月09日 |
第26屆 |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huì ) |
美國 |
亞特蘭大 |
1996年07月19日-1996年08月04日 |
第27屆 |
2000年悉尼奧運會(huì ) |
澳大利亞 |
悉尼 |
2000年09月15日-2000年10月01日 |
第28屆 |
2004年雅典奧運會(huì ) |
希臘 |
雅典 |
2004年08月13日-2004年08月29日 |
第29屆 |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ì ) |
中國 |
北京 |
2008年08月08日-2008年08月24日 |
第30屆 |
2012年倫敦奧運會(huì ) |
英國 |
倫敦 |
2012年07月27日-2012年08月13日 |
第31屆 |
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huì ) |
巴西 |
里約熱內盧 |
2016年08月05日-2016年08月21日 |
第32屆 |
2020年?yáng)|京奧運會(huì ) |
日本 |
東京 |
2021年07月23日-2021年08月08日 |
第33屆 |
2024年巴黎奧運會(huì ) |
法國 |
巴黎 |
2024年07月26日-2024年08月11日 |
第34屆 |
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huì ) |
美國 |
洛杉磯 |
2028年07月21日-2028年08月06日 |
第35屆 |
2032年奧運會(huì ) |
澳大利亞 |
布里斯班 |
待定 |
第36屆 |
2036年奧運會(huì ) |
待定 |
待定 |
待定 |
第37屆 |
2040年奧運會(huì ) |
待定 |
待定 |
待定 |
第38屆 |
2044年奧運會(huì ) |
待定 |
待定 |
待定 |
冬季奧運會(huì )
詳情請參見(jiàn)《冬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詞條
屆數 |
賽事名稱(chēng) |
舉辦國家 |
主辦城市 |
舉辦時(shí)間 |
|||||
---|---|---|---|---|---|---|---|---|---|
第01屆 |
1924年夏慕尼冬季奧運會(huì ) |
法國 |
夏慕尼 |
1924年01月25日-1924年02月04日 |
|||||
第02屆 |
1928年圣莫里茨冬季奧運會(huì ) |
瑞士 |
圣莫里茨 |
1928年02月11日-1928年03月18日 |
|||||
第03屆 |
1932年普萊西德湖冬季奧運會(huì ) |
美國 |
普萊西德湖 |
1932年02月04日-1932年02月15日 |
|||||
第04屆 |
1936年加米施-帕滕基興冬季奧運會(huì ) |
納粹德國 |
加米施-帕滕基興 |
1936年02月06日-1936年02月16日 |
|||||
第05屆 |
1948年圣莫里茨冬季奧運會(huì ) |
瑞士 |
圣莫里茨 |
1948年01月30日-1948年02月08日 |
|||||
第06屆 |
1952年奧斯陸冬季奧運會(huì ) |
挪威 |
奧斯陸 |
1952年02月14日-1952年02月25日 |
|||||
第07屆 |
1956年科蒂納丹佩佐冬季奧運會(huì ) |
意大利 |
科爾蒂納丹佩佐 |
1956年01月26日-1956年02月05日 |
|||||
第08屆 |
1960年斯闊谷冬季奧運會(huì ) |
美國 |
斯闊谷 |
1960年02月18日-1960年02月28日 |
|||||
第09屆 |
1964年因斯布魯克冬季奧運會(huì ) |
奧地利 |
因斯布魯克 |
1964年01月29日-1964年02月09日 |
|||||
第10屆 |
1968年格勒諾布爾冬季奧運會(huì ) |
法國 |
格勒諾布爾 |
1968年02月06日-1968年02月18日 |
|||||
第11屆 |
1972年札幌冬季奧運會(huì ) |
日本 |
札幌 |
1972年02月03日-1972年02月13日 |
|||||
第12屆 |
1976年因斯布魯克冬季奧運會(huì ) |
奧地利 |
因斯布魯克 |
1976年02月04日-1976年02月15日 |
|||||
第13屆 |
1980年普萊西德湖冬季奧運會(huì ) |
美國 |
普萊西德湖 |
1980年02月13日-1980年02月24日 |
|||||
第14屆 |
1984年薩拉熱窩冬季奧運會(huì ) |
南斯拉夫 |
薩拉熱窩 |
1984年02月08日-1984年02月19日 |
|||||
第15屆 |
1988年卡爾加里冬季奧運會(huì ) |
加拿大 |
卡爾加里 |
1988年02月13日-1988年02月28日 |
|||||
第16屆 |
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季奧運會(huì ) |
法國 |
阿爾貝維爾 |
1992年02月08日-1992年02月23日 |
|||||
第17屆 |
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huì ) |
挪威 |
利勒哈默爾 |
1994年02月12日-1994年02月27日 |
|||||
第18屆 |
1998年長(cháng)野冬季奧運會(huì ) |
日本 |
長(cháng)野 |
1998年02月07日-1998年02月22日 |
|||||
第19屆 |
2002年鹽湖城冬季奧運會(huì ) |
美國 |
鹽湖城 |
2002年02月08日-2002年02月24日 |
|||||
第20屆 |
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huì ) |
意大利 |
都靈 |
2006年02月10日-2006年02月26日 |
|||||
第21屆 |
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會(huì ) |
加拿大 |
溫哥華 |
2010年02月12日-2010年02月28日 |
|||||
第22屆 |
2014年索契冬季奧運會(huì ) |
俄羅斯 |
索契 |
2014年02月07日-2014年02月23日 |
|||||
第23屆 |
2018年平昌冬季奧運會(huì ) |
韓國 |
平昌 |
2018年02月09日-2018年02月25日 |
|||||
第24屆 |
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huì ) |
中國 |
北京/張家口 |
2022年02月04日-2022年02月20日 |
|||||
第25屆 |
2026年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冬季奧運會(huì ) |
意大利 |
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 |
2026年02月06日-2026年02月22日 |
|||||
第26屆 |
203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 |
待定 |
待定 |
待定 |
夏季殘奧會(huì )
詳情請參見(jiàn)《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詞條
屆數 |
賽事名稱(chēng) |
主辦國家 |
主辦城市 |
舉辦時(shí)間 |
---|---|---|---|---|
第01屆 |
1960年羅馬殘奧會(huì ) |
意大利 |
羅馬 |
1960年09月18日-1960年09月25日 |
第02屆 |
1964年?yáng)|京殘奧會(huì ) |
日本 |
東京 |
1964年11月03日-1964年11月12日 |
第03屆 |
1968年特拉維夫殘奧會(huì ) |
以色列 |
特拉維夫 |
1968年11月04日-1968年11月13日 |
第04屆 |
1972年海德堡殘奧會(huì ) |
聯(lián)邦德國 |
海德堡 |
1972年08月02日-1972年08月11日 |
第05屆 |
1976年多倫多殘奧會(huì ) |
加拿大 |
多倫多 |
1976年08月03日-1976年08月11日 |
第06屆 |
1980年阿納姆殘奧會(huì ) |
荷蘭 |
阿納姆 |
1980年06月21日-1980年06月30日 |
第07屆 |
1984年斯托克·曼德維爾和紐約殘奧會(huì ) |
英國 |
斯托克·曼德維爾 |
1984年07月22日-1984年08月01日 |
美國 |
紐約 |
1984年06月17日-1984年06月30日 |
||
第08屆 |
1988年漢城殘奧會(huì ) |
韓國 |
漢城 |
1988年10月15日-1988年10月24日 |
第09屆 |
1992年巴塞羅那殘奧會(huì ) |
西班牙 |
巴塞羅那 |
1992年09月03日-1992年09月14日 |
第10屆 |
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會(huì ) |
美國 |
亞特蘭大 |
1996年08月16日-1996年08月25日 |
第11屆 |
2000年悉尼殘奧會(huì ) |
澳大利亞 |
悉尼 |
2000年10月18日-2000年10月29日 |
第12屆 |
2004年雅典殘奧會(huì ) |
希臘 |
雅典 |
2004年09月17日-2004年09月28日 |
第13屆 |
2008年北京殘奧會(huì ) |
中國 |
北京 |
2008年09月06日-2008年09月17日 |
第14屆 |
2012年倫敦殘奧會(huì ) |
英國 |
倫敦 |
2012年08月29日-2012年09月09日 |
第15屆 |
2016年里約熱內盧殘奧會(huì ) |
巴西 |
里約熱內盧 |
2016年09月07日-2016年09月18日 |
第16屆 |
2020年?yáng)|京殘奧會(huì ) |
日本 |
東京 |
2021年08月24日-2021年09月05日 |
第17屆 |
2024年巴黎殘奧會(huì ) |
法國 |
巴黎 |
2024年08月28日-2024年09月08日 |
第18屆 |
2028年洛杉磯殘奧會(huì ) |
美國 |
洛杉磯 |
待定 |
冬季殘奧會(huì )
詳情請參見(jiàn)《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詞條
屆數 |
賽事名稱(chēng) |
舉辦國家 |
主辦城市 |
舉辦時(shí)間 |
|||||
---|---|---|---|---|---|---|---|---|---|
第01屆 |
1976年恩舍爾茲維克冬季殘奧會(huì ) |
瑞典 |
恩舍爾茲維克 |
1976年02月21日-1976年02月28日 |
|||||
第02屆 |
1980年耶盧冬季殘奧會(huì ) |
挪威 |
耶盧 |
1980年02月01日-1980年02月07日 |
|||||
第03屆 |
1984年因斯布魯克冬季殘奧會(huì ) |
奧地利 |
因斯布魯克 |
1984年01月14日-1984年01月20日 |
|||||
第04屆 |
1988年因斯布魯克冬季殘奧會(huì ) |
奧地利 |
因斯布魯克 |
1988年01月17日-1988年01月24日 |
|||||
第05屆 |
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季殘奧會(huì ) |
法國 |
阿爾貝維爾 |
1992年03月08日-1992年03月16日 |
|||||
第06屆 |
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季殘奧會(huì ) |
挪威 |
利勒哈默爾 |
1994年03月17日-1994年03月21日 |
|||||
第07屆 |
1998年長(cháng)野冬季殘奧會(huì ) |
日本 |
長(cháng)野 |
1998年03月07日-1998年03月15日 |
|||||
第08屆 |
2002年鹽湖城冬季殘奧會(huì ) |
美國 |
鹽湖城 |
2002年03月08日-2002年03月17日 |
|||||
第09屆 |
2006年都靈冬季殘奧會(huì ) |
意大利 |
都靈 |
2006年03月10日-2006年03月29日 |
|||||
第10屆 |
2010年溫哥華冬季殘奧會(huì ) |
加拿大 |
溫哥華 |
2010年03月12日-2010年03月21日 |
|||||
第11屆 |
2014年索契冬季殘奧會(huì ) |
俄羅斯 |
索契 |
2014年03月07日-2014年03月16日 |
|||||
第12屆 |
2018年平昌冬季殘奧會(huì ) |
韓國 |
平昌 |
2018年03月09日-2018年03月18日 |
|||||
第13屆 |
2022年北京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 |
中國 |
北京/張家口 |
2022年03月04日-2022年03月13日 |
|||||
第14屆 |
2026年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冬季殘奧會(huì ) |
意大利 |
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 |
2026年03月06日-2026年03月15日 |
夏季青奧會(huì )
詳情請參見(jiàn)《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詞條
屆數 |
賽事名稱(chēng) |
舉辦國家 |
主辦城市 |
舉辦時(shí)間 |
---|---|---|---|---|
第01屆 |
2010年新加坡青少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 |
新加坡 |
新加坡 |
2010年08月14日-2010年08月26日 |
第02屆 |
2014年南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 |
中國 |
南京 |
2014年08月16日-2014年08月28日 |
第03屆 |
2018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青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 |
阿根廷 |
布宜諾斯艾利斯 |
2018年10月06日-2018年10月18日 |
第04屆 |
2022年達喀爾青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 |
塞內加爾 |
達喀爾 |
2026年 |
?
冬季青奧會(huì )
詳情請參見(jiàn)《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詞條
屆數 |
賽事名稱(chēng) |
舉辦國家 |
主辦城市 |
舉辦時(shí)間 |
---|---|---|---|---|
第01屆 |
2012年因斯布魯克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 |
奧地利 |
因斯布魯克 |
2012年01月13日-2012年01月22日 |
第02屆 |
2016年利勒哈默爾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 |
挪威 |
利勒哈默爾 |
2016年02月12日-2016年02月21日 |
第03屆 |
2020年洛桑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 |
瑞士 |
洛桑 |
2020年01月10日-2020年01月19日 |
第04屆 |
2024年江原道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 |
韓國 |
江原道 |
2024年01月19日-2024年02月02日 |
奧運會(huì )口號
??
名稱(chēng) |
屆數 |
賽事名稱(chēng) |
口號 |
---|---|---|---|
夏 季 奧 林 匹 克 運 動(dòng) 會(huì ) |
第23屆 |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huì ) |
參與歷史 |
第24屆 |
1988年漢城奧運會(huì ) |
和諧,進(jìn)步 |
|
第25屆 |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huì ) |
永遠的朋友 |
|
第26屆 |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huì ) |
世紀慶典 |
|
第27屆 |
2000年悉尼奧運會(huì ) |
分享奧林匹克精神 |
|
第28屆 |
2004年雅典奧運會(huì ) |
歡迎回家 |
|
第29屆 |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ì ) |
同一個(gè)世界,同一個(gè)夢(mèng)想 |
|
第30屆 |
2012年倫敦奧運會(huì ) |
激勵一代人 |
|
第31屆 |
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huì ) |
一個(gè)新世界 |
|
第32屆 |
2020年?yáng)|京奧運會(huì ) |
激情聚會(huì ) |
|
冬 季 奧 林 匹 克 運 動(dòng) 會(huì ) |
第18屆 |
1998年長(cháng)野冬季奧運會(huì ) |
讓世界凝聚成一朵花 |
第19屆 |
2002年鹽湖城冬季奧運會(huì ) |
點(diǎn)燃心中之火 |
|
第20屆 |
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huì ) |
永不熄滅的火焰 |
|
第21屆 |
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會(huì ) |
用熾熱的心 |
|
第22屆 |
2014年索契冬季奧運會(huì ) |
激情冰火屬于你 |
|
第23屆 |
2018年平昌冬季奧運會(huì ) |
激情同在 |
|
第24屆 |
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huì ) |
一起向未來(lái) |
發(fā)展歷程
公元前776年-公元前388年
伯羅奔尼撒的統治者伊菲圖斯(古代奧運會(huì )的創(chuàng )始人)努力使宗教與體育競技合為一體。他不僅革新宗教儀式,還組織大規模的體育競技活動(dòng),并決定每四年舉行一次。時(shí)間定在閏年的夏至之后。所以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就正式載入史冊,成為古代奧運會(huì )的第1屆。參加第一屆古代奧運會(huì )的國家僅有三個(gè)國家--伯羅奔尼撒、伊斯利、斯巴達。當時(shí)僅有一個(gè)比賽項目,即距離為192.27米的場(chǎng)地跑。
古希臘人于公元前776年規定每4年在奧林匹亞舉辦一次運動(dòng)會(huì ),原因是為了和平和表示尊重奧林匹克眾神(即古希臘神話(huà)里的宙斯等神)。當時(shí)各個(gè)城邦有他們自己算年的方法,并沒(méi)有一個(gè)共通的紀元。但是各城邦之間每年度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希臘的大運動(dòng)會(huì )。這些運動(dòng)會(huì )一共有四種: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匹西亞運動(dòng)會(huì )、尼米亞運動(dòng)會(huì )與伊斯米亞運動(dòng)會(huì )。這四個(gè)運動(dòng)會(huì )以?shī)W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為首,依照順序分別在四個(gè)地點(diǎn)舉行,這樣形成的一個(gè)四年周期,稱(chēng)為(Olympiad),成為城邦之間計算年份的方法。
運動(dòng)會(huì )舉行期間,全希臘選手及附近的百姓相聚于奧林匹亞這個(gè)希臘南部風(fēng)景秀麗的小鎮。公元前776年在這里舉行第一屆奧運會(huì )時(shí),多利亞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賽中取得冠軍,成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榮獲第一個(gè)項目的第一個(gè)桂冠的人。后來(lái),古希臘運動(dòng)會(huì )的規模逐漸擴大,并成為顯示民族精神的盛會(huì ),比賽的優(yōu)勝者獲得月桂、野橄欖和棕櫚編織的花環(huán)等。
從公元前776年開(kāi)始,到公元394年止,歷經(jīng)1170年,共舉行了293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公元394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被羅馬帝國皇帝狄?jiàn)W多西一世禁止。
這一時(shí)期各城邦之間雖有紛爭,但卻是運動(dòng)會(huì )的黃金時(shí)期。特別是公元前490年,希臘雅典在馬拉松河谷打敗波斯軍之后,民情奮發(fā),興建了許多運動(dòng)設施、廟宇等,參賽者遍及希臘各個(gè)城邦,奧運會(huì )盛極一時(shí),成為希臘最盛大的節日之一。
有關(guān)古代奧運會(huì )的起源的傳說(shuō)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兩種:一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是為祭祀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dòng),另1種傳說(shuō)與宙斯(Zeus)的兒子赫拉克勒斯(Heracles)有關(guān)。赫拉克勒斯因力大無(wú)比獲"大力神"的美稱(chēng)。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無(wú)法完成的任務(wù),不到一會(huì )兒功夫便掃干凈了國王堆滿(mǎn)牛糞的牛棚,但國王不想贈送300頭牛給他,赫拉克勒斯一氣之下趕走了國王。為了慶祝趕跑了小氣的國王,他在奧林匹克舉行了一場(chǎng)盛大的運動(dòng)會(huì )。所以才有了奧運會(huì )。
古代奧運會(huì )項目:5項全能(包含鐵餅、標槍、跳遠、賽跑;摔跤和拳擊)、賽跑、拳擊、摔跤、拳擊角力(拳擊和摔跤的混合運動(dòng))、4輪馬車(chē)賽跑、騎馬。
公元前388年-公元前146年
由于斯巴達和雅典長(cháng)期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希臘國力大減,馬其頓逐漸吞并了希臘。馬其頓君王腓力二世還親自參加了賽馬。隨后的亞歷山大大帝雖自己不喜愛(ài)體育活動(dòng),仍積極支持奧運會(huì ),并視奧運會(huì )為古希臘的最高體育活動(dòng)開(kāi)幕式,為其增添設施。不過(guò),這一時(shí)期古奧運會(huì )精神已大為減色,并開(kāi)始出現職業(yè)運動(dòng)員。
公元前146年-公元394年
羅馬帝國統治希臘后,起初雖仍舉行運動(dòng)會(huì ),但奧林匹亞已不是唯一競賽地了。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屆奧運會(huì ),羅馬經(jīng)濟規律就把優(yōu)秀競技者召集在羅馬比賽,而奧林匹亞只舉行了少年賽。這時(shí)職業(yè)運動(dòng)員已開(kāi)始大量出現,奧運會(huì )成了職業(yè)選手的比賽,希臘人對此失去了興趣。公元2世紀后,基督教統治了包括希臘在內的整個(gè)歐洲,倡導禁欲主義,主張靈肉分開(kāi),反對體育運動(dòng),使歐洲處于一個(gè)黑暗時(shí)代,奧運會(huì )也隨之更趨衰落,直至名存實(shí)亡。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jiàn)W多西1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認為古奧運會(huì )有違基督教教旨,是異教徒活動(dòng),翌年宣布廢止古奧運會(huì )。公元395年,拜占廷人與歌德人在阿爾菲斯河發(fā)生激戰,使奧林匹亞各項設施毀失殆盡。公元426年,狄?jiàn)W多西2世燒毀了奧林匹亞建筑物的殘余部分。公元511、522年接連發(fā)生的兩次強烈地震,使奧林匹亞遭到了徹底毀滅。從此順延了1000余年的古奧運會(huì )不復存在,繁榮的奧林匹亞變成了一片廢墟。
公元15世紀至公元1896年
15世紀開(kāi)始,教育家們開(kāi)始提倡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17世紀,英國人約翰·洛克的"紳士教育"提出德、智、體,法國人讓-雅克·盧梭建議透過(guò)游戲學(xué)習。公元1776年,英國考古學(xué)家在勘察中發(fā)現了古代奧運會(huì )遺址。1875年至1881年,德國庫蒂烏斯人在奧林匹亞遺址發(fā)掘了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興趣。1858年,希臘發(fā)布了《奧林匹克令》,并于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舉辦了第一屆泛希臘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
1889年7月,在法國巴黎召開(kāi)的國際田徑代表大會(huì )上,后來(lái)被人尊稱(chēng)為"奧林匹克之父"的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首次公開(kāi)了他恢復奧運會(huì )的設想。1891年1月,顧拜旦以法國田徑協(xié)會(huì )聯(lián)合會(huì )秘書(shū)長(cháng)的身份,向全世界幾乎每個(gè)體育組織和俱樂(lè )部發(fā)出邀請--參加于1894年6月16日在法國巴黎索邦神學(xué)院召開(kāi)的國際體育運動(dòng)代表大會(huì ),此次大會(huì )為第一屆奧林匹克代表大會(huì )。來(lái)自9個(gè)國家37個(gè)體育組織的78名代表到會(huì ),當時(shí),顧拜旦成為首任國際奧委會(huì )秘書(shū)長(cháng)。通過(guò)決議復興奧運會(huì ),通過(guò)了第一部由顧拜旦倡議和制定的《奧林匹克憲章》。它涉及奧林匹克運動(dòng)的基本宗旨、原則及其他有關(guān)事宜。6月23日,大會(huì )通過(guò)了成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huì )的決議,而6月23日也就成了"國際奧林匹克日"(International Olympic Day)。顧拜旦起草國際奧委會(huì )章程,闡述了奧林匹克運動(dòng)的哲學(xué)基礎、教育和美學(xué)意義,奠定了奧林匹克運動(dòng)的理論基礎,使奧林匹克運動(dòng)發(fā)展成為持久的體育與和平運動(dòng)。這次大會(huì )標志著(zhù)現代奧林匹克運動(dòng)的誕生。顧拜旦則被人們譽(yù)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
大會(huì )決定在1896年召開(kāi)首屆現代奧運會(huì ),希臘的歷史名城雅典獲得主辦權。
1896年至今
1896年4月6日至4月15日,希臘雅典舉辦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huì )。
第1屆現代奧運會(huì ) 當希臘雅典舉辦奧運會(huì )的時(shí)候,距羅馬皇帝狄?jiàn)W多希一世下令禁止舉行的古代奧運會(huì )已經(jīng)過(guò)去了1500多年。1896年4月6日下午3點(diǎn),在經(jīng)過(guò)重修的雅典帕那辛尼安體育場(chǎng),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宣布: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開(kāi)幕。喬治一世在開(kāi)幕詞中說(shuō):"但愿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的復興能增進(jìn)希臘人民與各國人民的友誼;但愿體育運動(dòng)和它所崇尚的道德觀(guān)念有助于造就新一代的希臘人,無(wú)愧于他們的先輩。"
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huì )來(lái)到了繁華之都--法國巴黎。這屆奧運會(huì )比賽時(shí)間持續5個(gè)多月,可謂曠日持久。
在巴黎奧運會(huì )上,有11名女子沖破禁令,出現在運動(dòng)場(chǎng)上。國際奧委會(huì )經(jīng)過(guò)數次爭論,終于在1924年第22次會(huì )議上,正式通過(guò)允許女子參加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的決議。此后,女子項目成為奧運會(huì )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參賽的女運動(dòng)員也越來(lái)越多。
首屆雅典奧運會(huì )成功舉辦后,希臘方面曾希望將雅典作為奧運會(huì )的永久舉辦地,但遭到了國際奧委會(huì )主席顧拜旦等人的反對,顧拜旦認為奧運會(huì )是全人類(lèi)的遺產(chǎn),不應只屬于希臘。最終,第二屆奧運會(huì )花落顧拜旦的家鄉法國。
當時(shí)的巴黎,已經(jīng)成為世界聞名的繁華都市,但奧運會(huì )在這里卻遭到了冷遇。由于此屆奧運會(huì )被作為世界博覽會(huì )的一部分,比賽時(shí)間也從1900年5月中旬持續到10月28日。比賽日程很不緊湊,如擊劍比賽在6月舉行,田徑和體操比賽在7月舉行,游泳比賽在8月舉行,堪稱(chēng)一次"馬拉松"式的運動(dòng)會(huì )。比賽場(chǎng)地分散在不同的城鎮舉行,設施也十分簡(jiǎn)陋,再加上組織不力、宣傳不夠、觀(guān)眾不多,這屆奧運會(huì )遠不如首屆雅典奧運會(huì )那樣緊張、熱烈。本想利用博覽會(huì )來(lái)提升奧運會(huì )知名度的顧拜旦對此非常失望,他在日記中寫(xiě)道:"世界上有一個(gè)對奧運會(huì )非常冷淡的地方,這就是巴黎。"
不過(guò),巴黎奧運會(huì )也有其自身的特點(diǎn)。一方面,巴黎名勝眾多,交通便利,這對許多參賽選手很有吸引力。參賽國家從上屆的13個(gè)增加到22個(gè),運動(dòng)員人數從311名增加到1344名。值得一提的,共有來(lái)自法國、英國、美國和波希米亞的11名女選手參加了高爾夫球和網(wǎng)球比賽,這也是女性運動(dòng)員首次登上奧運殿堂,而夏洛特·庫珀(Charlotte Cooper)則成為奧運會(huì )歷史上第1位女性冠軍(女子網(wǎng)球單打冠軍、男女混合雙打冠軍)。
1904年,第3屆奧運會(huì )落戶(hù)美國密西西比河沿岸城市圣路易斯,這是奧運會(huì )首次在歐洲之外的國家舉辦,也表明奧運會(huì )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圣路易斯戰勝芝加哥舉辦了第3屆奧運會(huì ),一個(gè)主要原因是世界博覽會(huì )(法國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huì ))將在這里舉辦。這也是奧運會(huì )歷史上首次以競爭形式?jīng)Q出舉辦城市。由于與博覽會(huì )相互交叉,比賽從7月1日持續到10月底,與上屆巴黎奧運會(huì )一樣拖沓冗長(cháng),而奧運會(huì )的風(fēng)光也被世界博覽會(huì )搶走了。顧拜旦對此深感失望,從此奧委會(huì )便將奧運會(huì )的選址與世博會(huì )分開(kāi),以免再次出現這種情況。
這屆奧運會(huì )只有12個(gè)參賽國家,成為歷史上最少的一屆。由于遠隔重洋,加之東道主沒(méi)能兌現派船接送歐洲選手的承諾,導致許多歐洲選手未能參賽。參賽運動(dòng)員共629人,其中美國隊就達533人,許多項目參賽隊員都是清一色的美國人,加上美國隊實(shí)力強大,奪走了絕大多數獎牌,因此有人說(shuō)這屆奧運會(huì )是"美國的奧運會(huì )"。
1921年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會(huì )議中,制定了奧林匹克法,包括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憲章、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huì )章程、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競賽規則及議定書(shū)、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舉行通則、奧林匹克議會(huì )規則等5部分。至今,曾多次修改、補充,但由顧拜旦制定的基本原則和精神未變。
2007年7月5日,國際奧委會(huì )在危地馬拉城的第119次國際奧委會(huì )全會(huì )上同意創(chuàng )辦青年奧運會(huì ),運動(dòng)員的年齡需在14歲至18歲之間。首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會(huì )在新加坡舉行。中國南京于2014年舉辦第二屆青奧會(huì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于2018年舉辦第三屆青奧會(huì )。
國際奧委會(huì )摩納哥全會(huì )于2014年12月8日通過(guò)重要決議,除允許不同國家或地區、同一國家的不同城市聯(lián)合申辦奧運會(huì )外,國際奧委會(huì )未來(lái)要打破奧運會(huì )大項數量上限,允許東道主自主提議增加一個(gè)或幾個(gè)小項,但需要國際奧委會(huì )批準才能入選奧運會(huì )。
允許增加項目也就意味著(zhù)奧運會(huì )未來(lái)要打破夏奧會(huì )28個(gè)大項和冬奧會(huì )15個(gè)大項設置的數量限制,但運動(dòng)員數量不能增加,要保持目前夏奧會(huì )10500人和冬奧會(huì )2900人參賽的標準。
國際奧委會(huì )通過(guò)了開(kāi)設奧運頻道的提議,這個(gè)頻道預計2015年在全球推出,24小時(shí)不間斷播出,由奧林匹克廣播服務(wù)公司(OBS)運營(yíng)。這個(gè)奧運頻道將展示體育運動(dòng)--但并非直播奧運會(huì ),而是投身蓬勃發(fā)展的互動(dòng)市場(chǎng),試圖吸引全世界青年的目光。該頻道的基地將設在瑞士和西班牙,首先通過(guò)互聯(lián)網(wǎng)播出,然后進(jìn)入到主流廣電系統,內容包含新聞、專(zhuān)題節目、重大賽事等。
歷屆之最
1、最混亂的奧運會(huì )
1900年在法國巴黎,第2屆奧運會(huì )與?法國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huì )?同時(shí)舉行。除賽會(huì )安排失當外,大多數選手在比賽結束后才獲悉自己參加的是奧運會(huì )而不是博覽會(huì ),奇怪的是射擊冠軍甚至在比賽結束后也不知道自己是冠軍。
2、最漫長(cháng)的奧運會(huì )
1908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第4屆奧運會(huì )的比賽哨聲早在4月27日就已吹響,直到10月31日才閉幕,前后6個(gè)多月時(shí)間,是歷屆奧運會(huì )時(shí)間最長(cháng)的一次。
3、最浪費的主辦國
197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的第21屆奧運會(huì )全部經(jīng)費約為15億美元。主辦方規劃出的奢華場(chǎng)館最終為城市帶來(lái)8億美元以上的斥資,在奧運會(huì )開(kāi)幕時(shí)這座體育館還未完工。因造價(jià)猛增開(kāi)支過(guò)大,原計劃尚未實(shí)現已造成了八億美元以上的斥資,市政府不得不讓市民繳納"奧運稅"。蒙特利爾奧運會(huì )是最浪費的一次奧運會(huì ),也是首次出現市民繳納"奧運稅"的奧運會(huì )。
4、最小規模的奧運會(huì )
規模最小的奧運會(huì )是1904年7月1日-10月29日在美國圣路易城舉辦的第3屆奧運會(huì )。參加比賽的只有來(lái)自12個(gè)國家的625名運動(dòng)員,其中女運動(dòng)員8名。而東道主美國隊就占了533人。這是因為前往圣路易城的交通不便,旅費昂貴,因此,法國及其他幾個(gè)歐洲國家都沒(méi)有派人參加。即便是派隊參加的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瑞士、匈牙利、希臘等幾國,也只派了幾名代表,加在一起只有39名運動(dòng)員。由于上述原因,導致了一些項目如拳擊、自由式摔跤、射箭、水球等,成為美國選手內部之間的競爭。這次奧運會(huì )是參賽國家和參賽人數最少的一次。
5、花費最多的奧運會(huì )
花費最多的1980年在前蘇聯(lián)莫斯科舉辦的第22屆奧運會(huì )。據報道,原蘇聯(lián)為主辦這屆奧運會(huì ),總耗費92億美元。這是奧運會(huì )史上的創(chuàng )紀錄數字。這屆奧運會(huì )使菲科體育場(chǎng)館有了極大的發(fā)展。據統計,大型體育場(chǎng)從原先50多個(gè)增到近70個(gè),人工游泳池從30多個(gè)發(fā)展到60多個(gè),體育館由1300多個(gè)增加到了1600多個(gè)……與此同時(shí),還整合了城市建筑,改善了交通運輸網(wǎng)。
6、舉辦奧運會(huì )最多的國家:美國,共舉辦過(guò)四屆--圣路易斯一屆:1904年 第3屆;洛杉磯兩屆:1932年 第10屆、1984年 第23屆;亞特蘭大一屆:1996年 第26屆。
7、舉辦奧運會(huì )最多的城市:倫敦,1908年第4屆、1948年第14屆、2012年第30屆。
8、緯度最高的城市:芬蘭赫爾辛基,1952年第15屆。
9、緯度最低的城市:墨西哥城,1968年第19屆。
10、海拔最高的城市:墨西哥城,1968年第19屆。
議程條例
- 《奧林匹克2020議程》40條改革建議簡(jiǎn)要
1. 邀請全球城市申辦奧運會(huì );
2. 從機遇和風(fēng)險上對申辦城市進(jìn)行評估;
3. 降低申辦費用;
4. 將"可持續性"理念引入奧運會(huì )的方方面面;
5. 將"可持續性"理念引入奧林匹克運動(dòng)日常項目;
6. 加強與其他運動(dòng)會(huì )運營(yíng)組織的合作;
7. 加強與各種體育運營(yíng)組織的合作;
8. 打磨與職業(yè)聯(lián)賽的合作;
9. 確定奧運會(huì )項目框架;
10. 從大項封頂管理向小 項封頂管理轉化;
11. 提倡男女平等;
12. 降低奧運會(huì )運營(yíng)成本,增強運營(yíng)的靈活性;
13. 最大限度地配合奧運利益相關(guān)者;
14. 在奧林匹克主義第六款中強調拒絕性取向歧視;
15. 保護"干凈"的運動(dòng)員;
16. 使用2000萬(wàn)美元的國際奧委會(huì )基金來(lái)保護"干凈"的運動(dòng)員;
17. 褒獎公平競賽的運動(dòng)員;
18. 加強對運動(dòng)員的支持;
19. 開(kāi)通奧林匹克頻道;
20. 與國際組織建立戰略 合作關(guān)系;
21. 擴大國際奧委會(huì )的支持范圍;
22. 加強奧林匹克價(jià)值觀(guān) 教育;
23. 強化社團活動(dòng);
24. 評估"體育希望工程";
25. 重新定位青奧會(huì );
26. 進(jìn)一步加強體育與文 化的融合;
27. 遵循良好管理的基本原則;
28. 擴大自主權;
29. 增加透明度;
30. 加強國際奧委會(huì )道德委員會(huì )的獨立性;
31. 設置干事崗位,完善工作規范;
32. 加強道德規范;
33. 吸引贊助商更多參與"奧林匹克行動(dòng)";
34. 制訂全球授權計劃;
35. 促進(jìn)頂級贊助商與國家及地區奧委會(huì )的合作;
36. 允許更多的對奧林匹克品牌的非商業(yè)性使用;
37. 放寬國際奧委會(huì )委員年齡限制;
38. 實(shí)施國際奧委會(huì )委員的定向增補計劃;
39. 增進(jìn)奧林匹克運動(dòng)與社會(huì )的溝通;
40. 重新定位國際奧委會(huì )的工作范圍和職責。
- 國際奧委會(huì )通過(guò)《奧林匹克2020議程》
2014年12月8日下午,國際奧委會(huì )全體成員在第127次全會(huì )上一致通過(guò)了《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40條建議。體現了奧林匹克大家庭的高度凝聚力和對奧林匹克運動(dòng)未來(lái)發(fā)展戰略的全力支持。
此次通過(guò)的改革議程中,主要內容包括:在正式申辦之前,國際奧委會(huì )向有潛力的城市發(fā)出邀請,變"申辦"為"邀請";國際奧委會(huì )決定減少申辦費用,如減少申辦城市自我展示次數,國際奧委會(huì )將自行承擔部分差旅費用等。
非洲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貝寧 | 博茨瓦納 |
布基納法索 | 布隆迪 | 喀麥隆 | 佛得角 | |
中非 | 乍得 | 科摩羅 | 剛果共和國 |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科特迪瓦 | 吉布提 | 埃及 | |
赤道幾內亞 | 厄立特里亞 | 埃塞俄比亞 | 加蓬 | |
岡比亞 | 加納 | 幾內亞共和國 | 幾內亞比紹 | |
肯尼亞 | 萊索托 | 利比里亞 | 利比亞 | |
馬達加斯加島 | 馬拉維 | 馬里 | 毛里塔尼亞 | |
毛里求斯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納米比亞 | |
尼日爾 | 尼日利亞 | 盧旺達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
塞內加爾 | 塞舌爾 | 塞拉利昂 | 索馬里 | |
南非 | 蘇丹 | 斯威士蘭 | 坦桑尼亞 | |
多哥 | 突尼斯 | 烏干達 | 贊比亞 | |
津巴布韋 | ||||
美洲 | 安提瓜和巴布達 | 阿根廷 | 阿魯巴島 | 巴哈馬群島 |
巴巴多斯島 | 伯利茲 | 百慕大群島 | 玻利維亞 | |
巴西 | 英屬維爾京群島 | 加拿大 | 開(kāi)曼群島 | |
智利 | 哥倫比亞 | 哥斯達黎加 | 古巴 | |
多米尼克 | 多米尼克共和國 | 厄瓜多爾 | 薩爾瓦多 | |
格林納達 | 危地馬拉 | 圭亞那 | 海地 | |
洪都拉斯 | 牙買(mǎi)加 | 墨西哥 | 荷屬安的列斯群島 | |
尼加拉瓜 | 巴拿馬 | 巴拉圭 | 秘魯 | |
波多黎各 | 圣基茨和尼維斯聯(lián)邦 | 圣盧西亞島 |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
蘇里南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美國 | 烏拉圭 | |
委內瑞拉 | 美屬維爾京群島 | |||
亞洲 | 巴林 | 孟加拉國 | 不丹 | 文萊 |
柬埔寨 | 中國 | 中華臺北 | 中國香港 |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伊拉克 | |
日本 | 約旦 | 哈薩克斯坦 | 朝鮮 | |
韓國 | 科威特 | 吉爾吉斯斯坦 | 老撾 | |
黎巴嫩 | 馬來(lái)西亞 | 馬爾代夫 | 蒙古國 | |
緬甸 | 尼泊爾 | 阿曼 | 巴基斯坦 | |
巴勒斯坦 | 菲律賓 | 卡塔爾 | 沙特阿拉伯 | |
新加坡 | 斯里蘭卡 | 敘利亞 | 塔吉克斯坦 | |
泰國 | 土庫曼斯坦 | 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cháng)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
越南 | 也門(mén) | 個(gè)人參賽者 | ||
歐洲 | 阿爾巴尼亞 | 安道爾共和國 | 亞美尼亞 | 奧地利 |
阿塞拜疆 | 白俄羅斯 | 比利時(shí)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
保加利亞 | 克羅地亞 | 塞浦路斯 | 捷克共和國 | |
丹麥 | 愛(ài)沙尼亞 | 芬蘭 | 法國 | |
格魯吉亞 | 德國 | 英國 | 希臘 | |
匈牙利 | 冰島 | 愛(ài)爾蘭 | 以色列 | |
意大利 | 拉脫維亞 | 列支敦士登 | 立陶宛 | |
盧森堡公國 | 馬其頓王國 | 馬耳他 | 摩爾多瓦 | |
摩納哥 | 荷蘭 | 挪威 | 波蘭 |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俄羅斯 | 圣馬力諾 | |
斯洛伐克 | 斯洛文尼亞 | 西班牙 | 瑞典 | |
瑞士 | 土耳其 | 烏克蘭 | 南斯拉夫 | |
大洋洲 | 美屬薩摩亞 | 澳大利亞 | 庫克群島 | 斐濟 |
關(guān)島 | 密克羅尼西亞 | 瑙魯 | 新西蘭 | |
帕勞群島 | 巴布亞新幾內亞 | 薩摩亞 | 所羅門(mén)群島 | |
湯加 | 瓦努阿圖 |
非洲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貝寧 | 博茨瓦納 |
布基納法索 | 布隆迪 | 喀麥隆 | 佛得角 | |
中非 | 乍得 | 科摩羅 | 剛果共和國 |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科特迪瓦 | 吉布提 | 埃及 | |
赤道幾內亞 | 埃塞俄比亞 | 加蓬 | 岡比亞 | |
加納 | 幾內亞共和國 | 幾內亞比紹 | 肯尼亞 | |
萊索托 | 利比里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島 | |
馬拉維 | 馬里 | 毛里塔尼亞 | 毛里求斯 |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納米比亞 | 尼日爾 | |
尼日利亞 | 盧旺達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塞內加爾 | |
塞舌爾 | 塞拉利昂 | 索馬里 | 南非 | |
蘇丹 | 斯威士蘭 | 坦桑尼亞 | 多哥 | |
突尼斯 | 烏干達 | 贊比亞 | 津巴布韋 | |
美洲 | 安提瓜和巴布達 | 阿根廷 | 阿魯巴島 | 巴哈馬群島 |
巴巴多斯島 | 伯利茲 | 百慕大群島 | 玻利維亞 | |
巴西 | 英屬維爾京群島 | 加拿大 | 開(kāi)曼群島 | |
智利 | 哥倫比亞 | 哥斯達黎加 | 古巴 | |
多米尼克 | 多米尼克共和國 | 厄瓜多爾 | 薩爾瓦多 | |
格林納達 | 危地馬拉 | 圭亞那 | 海地 | |
洪都拉斯 | 牙買(mǎi)加 | 墨西哥 | 荷屬安的列斯群島 | |
尼加拉瓜 | 巴拿馬 | 巴拉圭 | 秘魯 | |
波多黎各 | 圣基茨和尼維斯聯(lián)邦 | 圣盧西亞島 |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
蘇里南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美國 | 烏拉圭 | |
委內瑞拉 | 美屬維爾京群島 | |||
亞洲 | 巴林 | 孟加拉國 | 不丹 | 文萊 |
柬埔寨 | 中國 | 中華臺北 | 香港 |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伊拉克 | |
日本 | 約旦 | 哈薩克斯坦 | 朝鮮 | |
韓國 | 科威特 | 吉爾吉斯斯坦 | 老撾 | |
黎巴嫩 | 馬來(lái)西亞 | 馬爾代夫 | 蒙古國 | |
緬甸 | 尼泊爾 | 阿曼 | 巴基斯坦 | |
巴勒斯坦 | 菲律賓 | 卡塔爾 | 沙特阿拉伯 | |
新加坡 | 斯里蘭卡 | 敘利亞 | 塔吉克斯坦 | |
泰國 | 土庫曼斯坦 | 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cháng)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
越南 | 也門(mén) | |||
歐洲 | 阿爾巴尼亞 | 安道爾共和國 | 亞美尼亞 | 奧地利 |
阿塞拜疆 | 白俄羅斯 | 比利時(shí)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
保加利亞 | 克羅地亞 | 塞浦路斯 | 捷克共和國 | |
丹麥 | 愛(ài)沙尼亞 | 芬蘭 | 法國 | |
格魯吉亞 | 德國 | 英國 | 希臘 | |
匈牙利 | 冰島 | 愛(ài)爾蘭 | 以色列 | |
意大利 | 拉脫維亞 | 列支敦士登 | 立陶宛 | |
盧森堡公國 | 馬其頓王國 | 馬耳他 | 摩爾多瓦 | |
摩納哥 | 荷蘭 | 挪威 | 波蘭 |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俄羅斯 | 圣馬力諾 | |
斯洛伐克 | 斯洛文尼亞 | 西班牙 | 瑞典 | |
瑞士 | 土耳其 | 烏克蘭 | 南斯拉夫 | |
大洋洲 | 美屬薩摩亞 | 澳大利亞 | 庫克群島 | 斐濟 |
關(guān)島 | 瑙魯 | 新西蘭 | 巴布亞新幾內亞 | |
薩摩亞 | 所羅門(mén)群島 | 湯加 | 瓦努阿圖 |